對草魚越冬爛身病的觀察!提前做好預防,明年開春少發病少死魚! |
出處:養魚經 作者:肖建春 肖健聰 羅鴻 水產養殖網 2021-01-05 09:17:00 |
第一個開春后最常見的問題,那就是霉菌引起的疾病,水霉、鰓霉、綿霉。這些真菌性疾病,總的來說是條件性致病,這些致病菌的孢子平時在水里和空氣中都可以檢出,當魚一旦受傷,或是外界環境變差,魚體免疫力降低,就容易發病。對于一些年前有捕魚,或是投放魚,當消毒不徹底,就容易在開春后,隨著溫度上升,發現許多魚身上有白色的水霉。還有就是水環境比較差的,遇到冬春交替,水體對流,魚出現浮頭。還是在春節前,就有一水庫老打電話給我,說水庫里的叉尾鮰出現浮頭,老板說水庫在放水,水位下降較多,在冬天叉尾鮰對水溫有一定要求,過低容易凍傷,引起水霉,但由于沒辦法提高水位,且魚已經到了上市規格,所以老板就決定呈水位低,用拖網打魚,一打就是上萬斤的叉尾鮰,還有上萬斤的花白鰱,當網還沒有拉到岸邊,就發現底部的翻起的水都是腥嗅的,魚大量的出現浮頭。剛開始還開了底部的微孔增氧,后來在我的建議下關掉了。最后采取了許多應激措施,但叉尾鮰還是損失了不少。這就是明顯的水質引發的死魚。像有些飼養叉尾鮰,愛用雞腸或屠宰場下腳料,尤其平時要注重水質調節。
開春后,第二個常見的問題,就是癤瘡,指的是一些魚皮膚下,出現化膿性的炎癥。特別是草魚和青魚容易發病。通常認為是由點狀產氣單胞桿菌引起。在具體用藥上又和赤皮的用藥大體相同。而過去認為赤皮病的病原菌是熒光假單胞菌。這兩種癥狀,有時在一條魚上同時發生。以往常把草魚的腸炎、赤皮、爛鰓叫做草魚的三大病。而開春后,經?吹揭恍~,即有細菌性的敗血癥、又有赤皮,還有癤瘡,而且大多數的還伴隨著爛鰓。
說到爛鰓,就是我想說的,開春后常見的第三個疾病了。檢查魚病時,經常會發現魚的鰓上掛泥,前期出現應激性增生,嚴重后就出現腐爛。鰓絲呈現出腫脹,是最常見的。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檢出柱狀黃桿菌。當鰓瓣有淤血,還應考慮重點檢查下寄生蟲,像車輪蟲、鰓隱鞭蟲。
在具體用藥上,還是以外用消毒為主,像水霉爛鰓康、爛鰓腐皮康、硫謎沙星都是常用的藥物,有時還可以把碘復配在一起用。當然了,如果魚開口吃料,結合內服效果會好很多,補充適當的維生素,再如維C鈉粉,可促進傷口的快速愈合。如把癤瘡爛身腐皮康和菌必治,搭配著維C一起用。另外就是在氣溫比較低的情況下,投放苗種,一定要進行消毒處理,對于想飼養叉尾鮰的養殖戶來說,最好不要急于購買苗種,很容易因為運輸引起的外傷,而造成大量的損失。
這幾年越冬的魚,都會出現一種疾病,那就是身體潰爛,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草魚,以頭部潰爛為主,有的在身體軀干部位也有潰爛的現象。在每年開春后,就陸續出現死魚,隨著溫度上升,死亡量急增,直到水溫超過18攝氏度以上,水霉的毒力減弱,這種現象才慢慢減少。
行業內都把它叫做越冬綜合癥。就其致病原因,各專家說法不一,有的認為是細菌引起,堅持用抗生素內服;有的認為是環境造成的免疫力低下,應改善環境,增強免疫力;也有的認為是感染了水霉。
去年冬天的時候,我們用鯽魚來做了試驗,今年我們又用草魚做了試驗,發現了個現象,越冬的魚最初在頭部潰爛,除了有傷口的因素,其實更重要還有其他因素,如魚體脫粘。
由于魚體表的黏液脫落,所以懸浮于水體中的水霉孢子、小顆料的有機碎屑匯聚于魚的體表,形成云霧狀的水霉前期產物。在產生脫粘的因素中,外界刺激、維生素缺乏、微量元素缺乏、肝臟病變都是其誘因。如魚的肝臟功能異常,常會導致超氧化物歧化酶、谷胱甘肽還原酶等過氧化酶的分泌不足,致使不能及時的清除魚在應激狀態下產生的自由基,是終導致分泌粘液的粘液細胞不能分泌足夠的粘液,不能緊固體表的粘液保護層,造成脫粘。
在冬天里,好多魚塘都沒有進行飼料投喂,這樣魚只有靠消耗機體內的脂肪來作為能量,供魚體維持生命運動,脂肪里貯存能量的轉換,就需要通過肝臟來轉換,所以這就加重了魚體肝臟的負荷,造成了魚在冬天里更容易出現脫粘現象。
當魚體表的粘液脫落,粘液里所含的粘多糖、糖蛋白、免疫球蛋白及各種水解的酶類,就成了各種微生物、原生動物及水霉孢子聚集的理想場所,夾雜著有機碎屑,形成去霧狀的膠體物質,又籠罩于魚的體表,為水霉孢子附著于魚體、寄生蟲寄生于魚體表面提供絕佳的條件。由于魚體粘液脫落,免疫防御能力降低,魚體調節滲透壓的能力也隨之降低,這樣就加速了病原菌的入侵,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,如魚在冬天里活動減弱等,最終出現了越冬綜合癥。
冬天里的魚,往往都會在向深水時,游動變得緩慢。魚塘一年養殖下來,水體里會聚集在大量的有機質,富含有原生動物、水霉孢子等,尤其是在魚塘底部有機質的多的地方,特別是深水區。
當這些魚相對靜止的在這個區域時,由于魚是通過鰓來吸入氧氣,正是由于鰓絲的獨特結構,使得云霧狀,凝集著原生動物、水霉孢子與有機質的膠體物質,更容易聚集于魚的頭部區域。當魚嘴張開,鰓蓋膜緊閉,口腔舒張,容積擴大,內部壓力低于外界壓力,魚嘴外部的水順勢被吸入口咽腔。
魚嘴周圍的水向魚的頭部集中,水體中的有機質、水霉孢子、膠體物質,也一并向魚體的頭部集中,一旦魚體脫粘,那這些物質就很容易集聚在魚的頭部皮膚周圍。這是吸水的影響,同樣,當魚的鰓腔進一步擴張時,吸入的水則從口咽腔進入鰓腔,然后魚關閉口咽腔瓣,增大鰓腔壓力,致使鰓蓋膜被打開,水流出鰓腔。然后又張開嘴吸水,進行前面的步驟,如此往復,在鰓蓋的后沿,會形成一個微小的水流,周圍的水體也會被帶至遠處,使得周邊的水體在魚的頭部形成微流,加速了有機質碎屑、水霉孢子、膠體物質、原生動物等在魚頭部的附著。
這一過程是我花了一個月時間,長期觀察所總結。文中給大家附上視頻,供大家參考。當魚出現脫粘后,我把魚頭部籠罩的這些云霧狀的附著物洗去,放置一天,草魚的頭部則又會凝聚起新的附著物。時間一長,這些附著物,就形成了水霉,魚的嘴部就開始發白,直到最后潰爛。
對這個潰爛,我們剛開始,也是把重點放在了寄生蟲上,當時也做了一些實驗,免費的發出了上百份的實驗樣品,七成以上的反饋有效,特別是一網箱養殖戶,連續使用兩年,對效果十分滿意。說明寄生蟲也確實是引發頭部潰爛的因素,繼發感染水霉潰爛。而這次的觀察發現,則發現魚體脫粘才是重要原因,而引發脫粘的因素,則受到魚體肝臟、自由基、維生素缺乏、微量元素乏等多重影響,致使用粘液分泌細胞不能分泌足夠多的粘液,這才造成了開春后的爛身,所以我想,防治的重點,還是提前在飼料里添加微量元素、維生素和魚康保。
來源:養魚經 作者:肖建春 肖健聰 羅鴻
(本文已被瀏覽 20079 次) |
|
|
|
文章分類 |
|
|
|
|